学院对标对表,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学院快速发展

文:许玮|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19-04-01 11:30:13|

新的一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为统领,促进学院深度融合,全院师生同心协力,共同推动学院快速发展。

全面深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思想引领,强化学习。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学院重视全体师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通过深化学习,提高认识,把党的最新理论和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中。建章立制,完善党建工作相关制度,推出“一院一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开展“立志报国、服务国防”的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筑牢思政工作阵地,推进三全育人,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将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相结合,并组织安排理论宣讲团定期开展理论巡讲活动;继续推进师生理论学习“每月一课”,自2018年5月“每月一课”活动启动以来,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理论学习10余次;继续深入推进“信通思政工作坊”平台建设,该平台在2018年度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工作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外引内培,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家顾问委员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全职博士后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职工考核办法及奖励绩效发放办法。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杰出人才后备梯队,重点谋划青字号人才工作和IEEE Fellow增选工作。

积极引进院士,围绕院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院士为核心,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牵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跨学科、跨平台”的科学研究,推动青年人才“入主流、到前沿”。2018年,学院围绕航空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场认知与应用、智能态势感知三个方向建立院士工作站及协同创新中心;黄钰林教授获得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

2019年年初,曾勇校长在调研学院时指出,新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起步阶段的积累,成电人和成电是命运共同体,学院教师要主动融入学校、学院的发展,以个人发展带动团队发展,以团队发展带动学院发展,以学院发展带动学科发展。

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高标准、确保高质量。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修订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构建信通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提升生源质量;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领域,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推动以挑战性课程为代表的“金课”建设,在国内广泛发声,注重推广示范效应。在学生工作方面,以“学”为主,聚焦深造发力,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旨在打造以“青听世界”、“留学一对一咨询”、“留学沙龙”等活动为主导的全方位、广覆盖的出国留学指导体系,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走向世界舞台;搭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整合学院优质师资,打造“师说”、“研究生学术战斗力提升计划”等品牌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截止目前,“师说”栏目已经开展6期,参与学生人次高达3000余人次。

为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院完善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建立学生竞赛指导委员会;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院级荣誉体系,探索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评价体系;持续关爱和善待学生,办好每月一次“院领导接待日”等活动,多渠道提升学生满意度。

去年以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李晓峰教授获批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两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李中余(导师杨建宇)获得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胡建宾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全省4人)。

聚焦成果,加快科学研究发展

2019年,学院将继续聚焦重大需求,打造大团队、谋划高显示度成果、筹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学术研究高地;重视前沿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借助院士、国家级平台资源,开展重大重点项目、人才计划、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方面的合作。

2018年,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总经费过千万;姚佰承教授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刊发科研成果;出版“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5部”。


新目标,新征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将在新的一年全面对标对表各项工作,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全力推动学院在新的一年取得新发展。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