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021年成立的Cultivator劳育工作室,旨在培育劳动精神,开拓劳育形式,为学院创造了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2023年,工作室结合时代特征,展开了一系列个性化、多元化的劳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学会去建设世界,塑造自身,实现培养道德品质、增长智慧、强健体魄、培养审美的目标。这一系列劳育活动的推出,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劳动凝聚团队,共铸合作精神
学年伊始,老师与同学们从汗水与辛劳浇灌的基础劳动开始,亲手耕种、修整土地,感受着土壤在指尖流淌的生命力,体验着播种希望与收获的喜悦,点燃了内心对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唤醒了他们对劳动技术的深刻思考。

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可贵之处,明白了劳动的力量和创造的意义。不仅学到了实际的农耕技能和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了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学院师生共同努力,荒地变为翠绿宝地;四时园地,栅栏花箱环绕;风车点缀,果蔬丰收满园。

劳动的意义亦在于丰收的喜悦,或是成蹊桃林诱人的果实,或是四时园地盎然的蔬菜,都是辛劳付出后令人欣喜的成就。同时,促进了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团结,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团体氛围。
劳动锻造品格,塑造坚韧身心
劳动为练,磨砺坚韧品格。劳动教育不仅仅涵盖了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还包括了探索性创新劳动和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学院举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参与者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回首过去的一年,扭扭棒、扎染、黏土、陶艺、毕业季、标识牌制作等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扭扭棒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巧妙的编织技巧,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扎染活动则让同学们领略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他们在布料上自由发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图案。黏土和陶艺活动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泥土的神奇,他们用双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培养了对材料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毕业季活动中同学们制作毕业纪念品,记录他们在成电的难忘瞬间。
致力于将劳动教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见证了同学们在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未来,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劳动创造智慧,提升全面素养
劳动创新力,以劳促进兴。学院积极与绵阳银花湖碰柑产业园对接,共同开拓了“乡村振兴劳动实践暨学院劳育实践基地”。制定了以学期为周期的校外社会实践服务项目,以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为责任。
实践队深入调研了当地种植与销售问题,利用所学所思,积极为银花湖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结合专业知识,运用“互联网+”产业思维为产业赋能,通过抖音平台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为多种农产品宣传推广。同时实践队开展了居民走访调查、参观生产合作社、爱心支教、科技馆参观研学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为产业园提高影响力、创造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年力量。学院将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学院劳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为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劳动学习传统,时代精神生辉
躬行实践,深入时代精神。信通学院深知时代精神和劳动知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将时代精神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通过劳育活动深入学习时代精神。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的“以时代之笔,绘青春风采”活动以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他们的人格修养,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