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信仰之光”宣讲团赴昭觉县三河村开展“行走的微党课”

文:罗荣、杨核、谢健|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7-11 18:35:46|

7月10日,信通学院“信仰之光”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团赴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开展“行走的微党课”,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三河村考察调研的足迹,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开展“围炉课堂”集体研学、录制“微课视频”等活动,激励新时代青年党员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报国。宣讲团10名成员参加实践研学,他们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七党支部成员。


重温重要足迹,感悟为民情怀

在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的带领下,宣讲团师生来到三河村旧址参观学习。刘国富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三河村旧址考察讲起,沿着“暖心路”仔细讲解习近平总书记进村考察、与群众亲切交流、开展工作座谈的过程。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一段上坡路,弯腰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村民吉好也求的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家亲切交流,查看院里的鸡笼、猪舍,仔细阅看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了解家庭吃饭穿衣等生活情况和发展需求。


刘国富说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过程中一路走一路看,向我们镇村上的干部问需问计,真正体现了伟大领袖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深厚为民情怀。”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座谈会,与干部群众拉家常,为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随后,宣讲团一行去到三河村新村,一排排彝族新居甚是喜人,大家走访了解了村民日常生活、就业收入和子女教育等情况。村民群众纷纷表示,党和政府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现在吃穿不用愁、住上了新房,孩子有学上、医疗有保障,生活越来幸福,越来越有盼头!

火塘边的暖心话,谋划出了脱贫的路子;旧址口“暖心路”,体现出了群众的心声。在党的领导和彝族同胞团结奋斗下,三河村欢声笑语更多了,村民群众喜乐笑颜更多了。

打造“围炉课堂”,共话实践收获

在实践研学、入户访谈后,宣讲团回到三河村旧址,在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开展“围炉课堂”活动,分享各自在实践活动、调研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以达到交流互鉴,互学共进的目的。

在火塘边,宣讲团成员一一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感悟。有的认为三河村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有的深感教育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性,谈到当地中小学生的生活、饮食和学习条件都还需优化;有的提出要学习基层一线干部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的谈到彝族同胞热情好客,为人淳朴,可利用特色民居、精美服饰、民俗活动等发展旅游业。

宣讲团指导老师江倩进行总结,强调新时代青年要积极关注党情、国情和世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和社会化能力;作为大学生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故事、红色故事和革命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作为成电信通学子,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牢记“听党指挥,科技报国”的学科文化精神,立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她勉励大家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切寄语,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

录制“微课视频”,弘扬红色文化

为不断丰富微党课的形式与载体,进一步拓宽理论宣讲的受众覆盖面,宣讲团成员以“学习脱贫攻坚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录制视频微党课,用好用活三河村旧址、新村、村史馆等实地资源,讲述新时代以来党的故事、乡村建设的故事、彝族聚居区变迁发展的故事。

宣讲团致力于引领青年政治思想,打造“行走的微党课”,将校内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学习相贯通,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深度、又有内涵”的党课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电子科技大学“信仰之光”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团成立于2018年,是由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党员组成的一支理论宣讲队伍。宣讲团旨在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打造成电青年理论宣讲品牌,传播信仰之声,点亮奋斗青春。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