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仰之光”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团在走进“家”门口的文化基站,为本科2024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微宣讲。

宣讲员成员杨涔可首先解读了“家”门口的文化基站的建设理念。作为校级文化浸润基地,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构建了“三频共振”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红色文化如同穿透力强的低频基底信号,夯实信仰根基;传统文化如同增强共鸣的中频谐波,持续滋养文化自信;学科文化如同能量报表的高频脉冲,激发创新动能。“家”门口的文化基站将这三种信号在宿舍生活区交织共振,形成覆盖同学们成长全周期的文化浸润频谱。
接着,杨涔可向同学们依次介绍了文化长廊的各个板块,包括“雷达种类知多少”、“创意投影灯”、“通信技术变革”等。

在“院友风采”板块,杨涔可生动讲述院友前辈们的奋斗故事,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听党指挥、科技报国”的学科精神内涵。

在“信雅艺韵展”、“科创作品展”板块,杨涔可向同学们介绍了文化基站的"众创基因":非遗手工、传统书画、科创发明,每件作品都来自于同学投稿。她鼓励同学们积极投稿,化身文化基站的“信号源”之一。


在“创意互动角”,杨涔可现场演示了“雷达测距”“1G-6G通信速度演示”装置的互动玩法,“这些装置均由学长学姐自主设计,知识从课本到现实的转化并不遥远。”她借此鼓励同学们打破思维界限,在“敢闯会创”中践行学科精神。


最后,杨涔可分享了文化基站的多元功能,这里不仅有理论宣讲、电影鉴赏、非遗手工坊等品牌活动,更设有开放式自习讨论区,为同学们提供全天候的学习、交流、创作空间。她呼吁大家充分利用“家”门口的文化资源,在浸润中提升综合素养。

学院将持续开展走进“家”门口的文化基站系列微宣讲,通过现场体验和交流分享,让文化浸润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场景,引导青年学子在“三频共振”的文化场域中筑牢信仰、厚植底蕴、激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