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期“师说”开讲 杨建宇教授畅谈“成像技术”

文:|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18-04-10 18:08:01|

为进一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十大育人”体系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启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师说”系列讲座。4月8日,“师说”系列讲座在众创空间正式开讲。学校科技委主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作为开讲嘉宾,以“成像技术创新助力人类认知世界”为主题做客“师说”首场讲座。学院党委书记李玉柏、副院长凌翔等出席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晓玲主持。

李玉柏在致辞中表示,在教育部和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指导下,学院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旨在构建以学院教指委为指导、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朋辈导师为辅助、以校外导师为延伸、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保障的学生学习发展指导体系。通过系列讲座和活动,在学习目标与动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应对学习压力等方面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力求将中心建设成为体系全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生“第二课堂”。李玉柏代表学院感谢杨建宇教授作为首讲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生动一课,并为杨教授颁发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导师证书。

e8b95ec8cb922274e25e5bf24b0b1672.jpg

在讲座中,杨建宇教授以自己拍摄的“校园之春”精彩视频为切入点,引出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世界?”、“世界是我们看见的那样吗?”、“能否用另类眼睛看世界?”他严谨又不失幽默地从人眼和相机原理的相似性开始,依次介绍了微光成像技术、红外主动和被动成像技术、紫外成像技术、X光成像技术和微波成像技术等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4f1b4e141f33e07ea758402c764011c7.jpg

“在地球上如何才能看到放在月球上的《信号与系统》呢?”杨教授在精彩讲述的同时也积极启发着同学们的思维。“对,抵近观测,就像我们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一样,分为大三步‘探、登、驻’和小三步‘绕、落、回’”,……“这些光,一帧一帧排着队,从离我们3.26亿光年的宇宙而来。它们来自于深远的过去。而如果这个星系里有生命,他们看到的也是3.26亿光年前的地球,要想看到恐龙,他们还要再等一亿多年。”杨教授用诗般语言,讲述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还用生动视频,演绎了创新精神和成像技术在恐龙犹存、银河黑洞和外星湖泊等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给人类认知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

6a8536f0580d51d1c0f10d667b417856.jpg

讲解完成像技术后,杨教授结合科研经验与同学们分享对创新的感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内在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探索。”、“创新需要回归原点,独立思考和敢为人先,需要有系统的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应用,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敢于质疑,潜心研究,苦心求证,需要终生的知识能力储备和不懈的努力。”从“四个需要”出发,杨教授勉励同学们,奋发进取、努力攀登,努力创造出“火眼金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聆听完讲座后表示,杨老师不仅带着我们感知了成像技术下的世界,还传授了宝贵的科研经验,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底蕴深深感染。学生孙浩然说,本次讲座打开了我了解成像技术的一扇窗,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它的好奇心和兴趣,最重要的是,这次讲座使我明白,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的世界,我们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学生杨帆在讲座后感慨到,杨老师的讲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与神奇,虽然现在我们已经看的很远很清晰,但是相比宇宙的无穷浩瀚和微观世界的渺小,仍有无数的东西我们无法看到,等待着我们去创造出新的“眼睛”去发现它们,这无疑需要无数科研工作者精诚合作,探索创新,我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将会在我们的眼前纤毫毕现。

接下来,学院将在学院教指委的指导统筹下,陆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系列活动和“师说”系列讲座,欢迎广大师生关注参与。

相关链接:

杨建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雷达成像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内第一幅机载双基SAR图像和国际第一幅机载双基前视SAR图像。发表SCI检索论文1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