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晓玲等一行3人赴贵州省岑巩县开展定点扶贫相关工作。
当日上午,学院来到对口扶贫的岑巩县大有镇汤江溪村(又称腊恰畈村),与岑巩县人大主席刘水勇、大有副镇长杨秀勇及汤江溪村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等开展座谈,对接定点扶贫工作。

座谈中,刘水勇首先就大有镇汤及江溪村的基本情况及近年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学校近年来对大有镇的大力帮扶表示感谢。他指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期,汤江溪村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前期开展的花椒、辣椒等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目前在技术上还需进一步指导和培训;在越来越扩大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后期需通过视频监控,来解决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猕猴桃、葡萄、梨等水果目前已开始大量挂果,丰产期需要通过物理技术,解决保鲜问题;在饮水水库建设过程中移民搬迁、道路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资金困难等。杨晓玲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的理工科背景及学院学科特点,重点从校地支部共建、教育扶智、智慧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对口帮扶的一些思路想法。学院表示,下来将进一步梳理和匹配村里的实际需求,认真研讨,结合学院情况制定帮扶方案开展工作,积极助力当地扶贫工作。

座谈会后,为更好地掌握我院对口扶贫村的情况,学院一行深入汤江溪村,走进田间地头,对村上四个组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研,详细查看村里基础建设、村民居住、农作物种植情况等情况,并与村干部交流。随后,杨晓玲一行赴相邻的塔山村调研,向我校驻塔山村的“第一书记”赵冰,了解塔山村在扶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做法。



当日下午在塔山村,举行了我院捐赠给当地的村民文化小广场--“幸福广场”的揭牌仪式。校党委书记王亚非、副校长胡俊与当地县委相关领导,共同为小广场揭幕。该小广场位于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上湾组,自2018年5月启动建设至今,由我院师生参与勘测、设计、筹资,当地百姓参与建设,最终建成包含一个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场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可满足周边200余户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使用。文化小广场修建目的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从精神上脱贫,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后续,校地双方将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交流,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背景】岑巩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东部。2012年底,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岑巩县为我校结对定点帮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学校把握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对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帮助岑巩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持续推进岑巩县扶贫攻坚工作。汤江溪村是我院对口的贫困村,为大有镇深度贫困村,位于大有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岑巩县长冲工业园区11公里,北至木召村,南抵大有村,东临腊恰畈、凉水井村,西接奔坡、长溪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9815亩。辖10个组,现有人口共计961人,全村耕地为1503.9亩(田、土),人均为1.25亩。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99人,贫困发生率31.11%,民政兜底对象12户17人,已脱贫23户99人,现有未脱贫59户200人,2018年拟脱贫42户161人,脱贫后贫困发生率为4%;导致致贫原因主要有:因残、因病、因学、无技术、无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