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军教授做客“师说”,畅谈机器智能的奥秘

文:张宇轩|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19-06-15 09:37:25|

6月12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铁军教授做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办的第二课堂“师说”活动,开展题为《类脑计算与仿视网膜芯片》的精彩讲座。学院院长孔令讲,党委副书记杨晓玲出席讲座,本次讲座由陈建文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黄铁军教授先带大家回顾了人工智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他认为虽然现在人工智能十分热门,但大多数人却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他讲到:“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以机器为载体的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和动物智能的一种机器智能。”通过引入图灵在1936年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指出真正想要实现人工智能不光需要在软件层面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更重要的是要对硬件结构进行改变,这也是他所从事类脑计算研究的原因之一。

黄教授表示,类脑计算虽然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国外却是一个有了十几年研究基础的学科领域。他以教大猩猩说话和老师灌输知识为比喻,指出现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通过合理的架构和大量的数据训练出强大的模型,从而在某一方面能实现人工智能。但如果机器本身就没有“智能”,那么很难突破人工智能的瓶颈,就像大猩猩的大脑只有人类的1/3,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也没有完全发育,因此教其说话就是很难实现的。

讲座过程中,黄教授准备了大量精美图片和视频来展示类脑研究前沿的进展,例如谷歌公司对神经细胞3D重构的建模视频和他们团队在天河超算上进行的脑神经模拟视频,无不让在场师生感到震撼。对于黄教授的另外一个研究课题——视网膜芯片,他通过展示仿视网膜芯片“看清”高速旋转叶片上文字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真正意义上的机器视觉和广阔前景。

最后,黄教授通过类比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过程,讲述了类脑计算和视网膜芯片的研究思路。他强调,有时候科学研究不一定非要先搞懂全部其机理再去进行实现,更多的发明创造归功于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坚定不移的毅力。因此,他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研究上要时刻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脚踏实地去走好科研的每一步。

讲座开始前,学院院长孔令讲教授为黄铁军教授颁发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导师聘书。“师说”讲座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举办一系列学科前沿讲座,让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