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求实厅隆重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表彰了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我院彭美娥老师荣获“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个人)”称号,信通学院荣获“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廖昌俊、张伟、武畅、黄治华4位老师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获奖集体和个人主要事迹
电子科技大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工作基础。党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党委杨晓玲副书记带队前往大有镇,带方案、求成效,落实党建结对共建,并以贵州省岑巩、四川康定为主战场,立足实情、发挥优势,推进具体工作。
师生深入一线涵养家国情怀。选派了逯群峰、黄治华等教师赴岑巩挂职,把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在实践中促进师生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梁航同志在参加“走进重庆•筑梦双城”新时代大学生挂职实践期间,主动请缨到郭家沱街道抗洪救灾一线。
捐建文化广场助力精准扶贫。2018年,党委通过“文化塔山,青春成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现场调研和规划建设,组织四川星网云联科技有限公司捐款2.8万元,为塔山村打造“文化小广场”项目,建成当地第一个村民文化广场。
智化课堂项目助力扶智育人。2020年11月,党委开展援建塔山小学“智化课堂”项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捐赠科学实验套装15套、桌椅40套,组织团学干部和科协骨干为学生讲授科普实验课。
发挥学科优势点亮扶贫道路。廖丹、孙健等教授通过学校定点精准扶贫典型项目——以“电子信息+”引领贵州岑巩智慧城乡建设,助力岑巩县定点扶贫工作。陈建文教授研制的“缤果在线教育平台”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北京、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地近3万名中小学生、近5万名乡村干部提供了个性化教学、交互式培训。
汇聚师生力量广泛消费扶贫。2018年11月,师生党员前往康定市菜玉村,开展“两个一”活动:给村民上一次党课、制定了一套以电商形式销售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案。通过全面动员、广泛参与消费扶贫,师生通过“以购代捐”购买扶贫产品20余万元、2000余份。
电子科技大学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个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 彭美娥
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作为专任教师被派驻新疆职业大学,为援疆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学院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勇于担当,三个学期共承担4个专业、9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完成授课总学时共612学时。为学院开设了新课程《移动通信基础》,建立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课程评价体系等,为该课程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教学中,积极学习运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知识设计了大量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取得了良好效果,每门课程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与学生心连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团结奉献、积极上进。
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学院其他教师积极申报自治区基金项目,对学院的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始终以在疆工作为重心,即使自己生病住院、孩子突发急病,都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耽误过一堂课。
积极参加各类组织活动,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央精神。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团结民族同志,与民族同志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把新疆当成故乡,做到了实干援疆、真情援疆。
电子科技大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 援疆教师 廖昌俊
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作为第八批教育部援疆干部在新疆职业大学开展援疆工作。牢记援疆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积极投身援疆工作。
在新疆职业大学期间,积极主动与学生和同事交流,探索符合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规律。为了符合新疆职业大学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程理论,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效果获得学院和学生的肯定。
此外,积极参与学生宿舍值班守夜等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和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参与图书捐赠等活动,实现文化润疆。加强民族团结,主动与当地维吾尔族同胞结亲,积极搭建友谊桥梁。学校放假期间,参与对新疆职业大学对口支援南疆墨玉县村小学捐赠活动,并看望当地困难维吾尔族同胞。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员 援藏教师 张伟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作为第八批中组部援藏人才到西藏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担任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管理工作。
在藏期间主动作为,在当地学校和学院领导支持下组织西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交流讨论,整理学科成果,明晰学科发展方向,数易其稿完成西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科建设方案。该方案作为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报告中“智慧西藏”部分的组成和支撑,为西藏大学进入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做出贡献。在一流学科启动建设后,带队调研国内优势单位,提出高原大数据信息分析及仿真实验中心建设方案,为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2016年9月因藏族老师生病,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补位,承担西藏大学工学院“信号处理原理”本科教学,克服氧气不足和气候干燥带来的高原不良反应,边上课边备课,顺利完成108学时教学任务。针对西藏大学尚无人工智能课程问题,主动作为,边自学边备课,2017年9月在西藏大学首次开设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填补了培养方案空白。
在我校人力资源部协助下,建立派出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与西藏大学的联系,开展院系交流合作,目前藏信中心已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校内单位建立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并在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支部书记 援藏教师 武畅
2013年受中组部委派到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援藏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全面负责全区组织系统信息化相关工作。该同志援藏期间政治成熟,品德优秀,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体现出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抵藏后,他开始着手全自治区“大组工网”分级保护建设工作,在考察江苏、河南、山东三省分保建设情况和多次征求中组部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总计104731字,183页的《全区组织系统大组工网分级保护设计方案》并通过评审。
由于西藏地区各县路途较远,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造成“大组工网”故障处理不及时,网络运行效率低。武畅同志深入到林芝、拉萨、山南、阿里和日喀则5地市及所属约40个县调研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情况、掌握需求并排查修复故障。
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他多次解决区组织部信息网络和“大组工网”故障,改进网络结构,保证信息网络传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武畅同志深刻认识到西藏技术人才的缺乏,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借助学校的平台,举办全区组织系统通信网络信息化人员培训,为西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武畅同志的援藏工作虽已结束,但也是他一生援藏的开始,在援藏工作中学习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让他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他将以此次援藏为起点,为西藏、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 挂职干部 黄治华
一线扶贫挂职,当好攻坚“前线兵”。2020年3月,接受组织选派,赴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扶贫挂职,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积极完成驻村防疫工作,推动复工复产,争取帮扶资源,建设塔山小学“智化课堂”。谋划塔山村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建设“五美塔山”。
做好沟通衔接,当好攻坚“联络兵”。服从组织安排,返校接棒校内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做好汇报和总结工作,处理上级来文来函138份,撰写形成十八大以来教育脱贫攻坚总结报告等材料近百份,20余万字。整理汇编各类资料400余份,形成2000余页年度自评材料。
做好统筹协调,当好攻坚“组织兵”。积极协调校内27个单位380余人次实地开展工作。参与组织召开高校“消费扶贫联盟”成立大会,筹划开展扶贫产品展销会,组织各类大小会议50余次,推动工作落实。
做好凝练总结,当好攻坚“宣传兵”。总结凝练学校帮扶工作,形成消费扶贫案例报告,入选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参与“e帮扶”志愿者案例撰写,成功入选国扶办“案例50佳”。做好学校在全国消费扶贫论坛、高校扶贫工作总结会等会议材料准备工作,助力持续发出成电扶贫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