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既是电子科大的毕业生,也曾是电子科大的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心系母校、与学校长期保持联系的电子科大人。
回首往事,不论在此求学,还是在此任教,美好的时光仍历历在目,令人回味。
我是1982年秋至1985年初在一系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硕士学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氛围呢?我记得同学们都非常努力,求知欲很强,教授们水平很高,总是引导大家进入最新的学术前沿,引导大家深入开展研究。研究方向非常开放,选课自由度很高。除了我的导师洪福明教授,一系的众多教授,像李乐民、陈尚勤、刘亚康、查光明等,还有其他系的教授们,像林为干、刘盛纲、顾德仁、刘锦德等,都给了我们无私的指导。可以说,能得到电子科大众多高水平教授们的指导,深感幸运。
1988年夏天,我从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回到电子科大任教。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获得了多项课题资助,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很快取得了一批成果。1990年,我被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这期间,我还获得了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基金奖等等。所有这些,得益于电子科大的校领导爱才、惜才,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和支持年轻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当时的校领导刘盛纲校长、王明东书记、彭毅副校长、吴小平副校长等领导,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为学校的发展争取资源而奔忙。今天回想起来,仍然令人感动!在电子科大工作期间,有两件事值得和大家分享。一是为了争取进入“211”大学,我参与制定学校面向2000年的学科规划。其中一项就是要使电子科大摆脱“拿烙铁”的时代,进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时代。为此,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引入Cadence、Synopsys等先进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直到今天,电子科大毕业生在这一领域是最受欢迎的。另一件事就是争取到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担任了首任主任。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成为电子科大的一张王牌。
1994年夏天,按照组织的安排,我离开了电子科大,到北京参加组建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后又于2008年加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至今,已有22年!
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校,成电在60年的辉煌岁月里培养了16万名优秀人才,有力支撑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为成电校友,我们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学校发展尽一份洪荒之力!
——摘自李正茂校友在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