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学院报送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特等奖

文:王洋 周嘉炜|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23-10-17 11:25:38|

近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在贵州大学举行。学院报送的项目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加速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团中央举办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专项赛以“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团中央联合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发布了前沿性、应用性和可赛性较强的选题21个,选题领域涵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数字经济、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参赛学生提交近2000件作品,最终来自全国230余所高校的70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终审决出特等奖105个、一等奖122个、二等奖132个、三等奖140个,获“特等奖”的作品团队将进入后续举行的“擂台赛”,全力冲刺“竞榜”,争夺“擂主”。

团队信息

团队成员:边彦晖(信通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鹤天(信通学院2021级本科生)、邹道林(信通学院2021级本科生)、朱博涛(信通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亚周(信通学院 2022级研究生) 、黎宇声(信通学院 2022级研究生)

项目题目:安行5G——基于5G网络的多源信息融合行车安全保护系统

指导教师:周云、段景山、贾蓉

作品介绍

团队研制的“安行5G”创新性的将5G网络与辅助驾驶相融合,提出前端采集、上传信息,雾端处理数据,云端综合判决的思路,采用卡尔曼滤波的人车轨迹跟踪预测与单目测距技术、基于dlib库的疲劳状态监测与基于YOLOV5的驾驶行为检测技术和基于D-S证据理论的融合判决技术,针对性的预防各类危险驾驶状况。相比于市面已有的前端辅助驾驶检测,“安行5G”配置简单、部署容易、极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在5G的赋能下实现了由终端单点监测到完整的车路协同系统的转变。




敢于突破!不设限方能探索无限

考虑到一直以来,车祸是生活中高频发生的伤亡事故。车祸的伤势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队伍关注时代痛点,走在前沿,决定做出一款车路协同监测判断的辅助驾驶系统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从确定命题,中期检查到后期打磨作品,历时两个多月,刚开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作品的整体框架与内容、技术难点与细节、设备出现的故障这些都无疑难倒了刚踏入门槛的他们,但是哪怕“白手起家”,他们也秉持“宁肯光荣的失败,也不轻言放弃”精神。无数个方案,无数个日夜,他们一直坚持着,不断地构思、实施、改进、再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始终是他们完成作品的理念。团队的创新思维是团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四位队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剖析了目前既有系统的瓶颈,提出了前瞻性解决方案。他们的作品采用5G网络作为传输媒介,极大地提高了视频的传输速率与带宽,同时他们打破固有理论,把计算单元放到每一个基站上,形成多个基站上的边缘计算单元,在基站之上设置统一的云端,基站处理的数据统一上传到云端,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进而高速地处理本地一些难以处理的数据。他们还对比了市面上既有的疲劳驾驶检测的设备,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更多维的判断,路边设置摄像头聚焦于人眼角度,是否在盯向前方的车辆,同时凭借摄像头也拯救了驾驶员的视野盲区,从而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争分夺秒,团队协作,勇攀高峰!

进阶路上他们不断摸索,一同将作品打磨到完美,谈到团队的合作,他们说团队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的情况下,成员要有不同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尽管当时他们的比赛时间很紧迫,但是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朱博涛和李鹤天负责单片机和相关显示的硬件设计,边彦晖负责网络算法和相关深度学习的内容,邹道林则承担一些python代码的编写,并且同步彼此的工作,最后形成完整的通信系统。虽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会有意见不一致,但是他们总能站在彼此的角度分析,有效的沟通,最后达成一致的方案,完成预期的效果。

成功之路,步履维艰,“关关难,关关过”的背后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为项目提供必要基础,同时为他们的作品理念和作品方案做出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点子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挑战,时刻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最后作品才能呈现出显著效果。一个好的领导者创造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领导者能够控制队伍的情绪和压力,在他们团队中,边彦晖对接作品的相关工作,精雕细琢,充分发挥各队员的优势来分配任务,理性安排相关工作的时间。认真提出修改意见,积极跟进队员的工作进度,使得团队的成果更有成效。

收获满满,行者致远,扬帆再启航!

获得特等奖,意味着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的得到了认可,一种努力过后如释重负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那些深夜熬夜一遍遍修改的方案,那个你一言我一语对作品描述的场景,那份交作品时藏在心底的期许,都溢于言表。

轻舟已过万重山,除了一纸奖状,他们在这段经历中也收获了不少宝藏,他们说到“我们能在这样的项目中,对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加灵活运用,还能学到一些在课内学不到的知识,跟比赛项目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明确了一些专业上的方向,解答了一些疑惑,还增强了检索信息和资源来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的能力。”这一经历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自身科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不管是指导教师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是队友间的紧密配合,又或是特等奖的回报,都鼓舞着他们更加积极的追求自己的学术和职业目标。他们将继续进入后续举行的“擂台赛”,全力冲刺“竞榜”,争夺“擂主”。

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学长说: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拓宽自己的眼界,能够有检索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多去观察其他同学是如何做的,从而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才能有最主要的基础功底,多去尝试和学习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从不同渠道提前接触并了解相关的竞赛,学院相关的挑战性课程也会锻炼对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赛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了解项目目的,理解技术和业务细节,清晰表达。比赛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刚入门的时候迷茫是正常的,比赛过程中,要放平心态,急功近利和知难而退都是不可取的。

学院努力打造“始于新生,贯通四年”的贯通化课外实践体系,从大一课外实践项目贯通到大四高峰体验项目以及毕业设计,大二的大创训练计划和大三各种学科竞赛是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针对重要的学科赛事,学院通过组建竞赛教练队伍、开办竞赛训练营、建设以竞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等举措,将专业教学、项目式实践和学科竞赛训练融合,目标是从大一开始培养兴趣、孵化创意、锻炼能力、组建团队、遴选赛题、选配指导教师,帮助同学们激发潜能、解答疑惑、引导学习,注重理论基础,同时发挥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探索思维和挑战精神,提供优秀的教师和设备资源,关注人才成长,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让同学们在科技创新中,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