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学院小新实践队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郑楼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我想让我的学生多学点知识,长大有一技之长,以后能养活自己。”在车站外的初见,郑楼小学校长李金林向实践队队员们坦露了自己的心声。通过校长的坦诚交流和简单介绍,郑楼小学教育资源落后、教师数量缺少、生源流失严重的情况,引起了队员们的深思,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车站到坞墙镇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李校长开车将实践队员带到支教学校——郑楼小学。映入眼帘的是破损的台阶、全校唯一的多媒体设施、缺乏资金改造的旱厕、由图书馆临时改造的宿舍。面对这样的教学设施和生活环境,队员们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

在两周的支教过程中,队员们按照每两个人负责一个年级的方式开展支教活动。在教学方面,小新实践队秉持“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在互动中快乐成长”的原则,在保证每天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孩子们上两节兴趣课,增加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实践队的早饭和晚饭由队员们轮流制作,午饭便和孩子们在各自的教室一起吃。支教的过程并不只是知识的讲解和传递,在每一个顿笔中,还藏匿着队员与孩子们温暖的故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国旗飞舞的土地上必然有着祖国的希望,在偏远的郑楼小学,同学们会唱的歌曲不多,但国歌绝对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一首歌。升旗仪式上,鲜艳的红旗、坚定的眼神、稚嫩又充满希望的歌声是这块贫瘠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在孩子们的注视下,李金林校长和实践队员共同将五星红旗迎风扬起,代表着为乡村教育接续贡献力量。

在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说很少亲手做过那些精彩的实验,大家都很想尝试!实践队员根据有限的物资带着同学们做小实验,包括用白醋和小苏打模拟出“火山喷发实验”,并让同学们亲手制作一场“火山爆发”。孩子们的一声声喝彩,真正体现了知识与快乐的结合,也让队员们的辛苦准备得到了满意结果。

在支教过程中,实践队员作为“信使”为留守儿童和众多爱心人士传递一份份包含真挚感情的信件,稚嫩的笔迹写出留守儿童的心声,饱含关心的回信则为孩子们描述出理想的远方。支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实践队员与乡村儿童间的双向奔赴,哥哥姐姐耐心的讲解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也深深打动着实践队员。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谢,校门口小卖部5毛钱的冰糕、家里摘下的第一串葡萄、自己精心培养的绿植,还有藏在口袋里的糖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礼物,正是他们最真挚的心意和直白的表达。

故事的结尾总是意料之中又猝不及防,转眼间小新实践队的支教活动渐入尾声。或是在课本的扉页留下老师的名字,或是通过歪歪扭扭的字体传达内心的不舍,或是通过合照将这一瞬的快乐存为永恒的陪伴,孩子们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给彼此制造难忘的回忆。两周的时间很短,短到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但两周的时间又很长,长到足以让实践队员记住每一个天真的面孔。
总有人问实践队员们“支教让你们得到了什么?”大家在心中给出答案:也许是乡村夜里漫天的星光,也许是在操场上共同观赏的日落,也许是周末清晨队员们有说有笑赶过的集市,但一定不会缺少那些与孩子们共同的记忆。这些记忆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成为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每当回想起那些纯真的笑脸和温暖的拥抱,大家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动与满足。我们相信,孩子们同样会感谢这短暂却珍贵的时光,鼓励着他们带着希望走向人生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