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青年精神根基,7月6日至8月4日,学院“逐梦长征”实践队分10个分队赴四川、重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展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长征精神”的红色实践研学活动,实践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

实践队以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为核心载体,各分队组织前往全国多个革命烈士纪念场馆、重大历史事件旧址、战役与战斗纪念地、工业与科技遗产、红色教育基地与文化场馆等,通过实地走访革命老区、参观纪念馆、聆听老党员口述历史等形式,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笔墨记录精神丰碑。

英雄丰碑:在烈士纪念地触摸信仰的温度
实践队抵达四川中江黄继光纪念馆时,馆内陈列的泛黄家书与残破军装,无声诉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以血肉之躯堵敌人枪眼的壮烈事迹。“最可爱的人”——这是对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的评价,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保持冲锋向前的姿态。在队员们集中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的过程中,类似的精神震撼还有很多:在重庆渣滓洞,铁窗上的刻字与锈蚀的刑具,印证着江竹筠等革命志士“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的坚贞不屈;在河南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内,《骑兵团战术教材》手稿勾勒出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事家形象,彭雪枫将军边打仗边编写教材,这种“战教结合”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需要继承弘扬的务实作风。
英勇事迹各有不同,革命精神一脉相承。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到贵阳黔灵山公园纪念碑,虽纪念主体和历史事件不同,所在地域和馆陈载体各异,却共同构建起一座“精神坐标系”——黄继光的“堵枪眼”与杨靖宇的“嚼树皮”,彭雪枫的“马背书生”与江竹筠的“红色小歌”,看似不同的英雄叙事,实则都诠释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矢志初心与坚定信仰。

历史转折:在会议旧址里解码决胜的密码
在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实践队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1929年红四军九大召开时的场景。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手稿静静陈列在展厅中,其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至今仍被标注为“人民军队铸魂之旅的起点”。浙江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复原画舫中,中共一大代表们讨论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字里行间跃动着“开天辟地”的勇气;河北西柏坡纪念馆里,毛泽东同志关于进京赶考“两个务必”的论述,与今日展厅电子屏上“赶考永远在路上”的醒目大字,形成跨越75年的时空对话。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从‘小米加步枪’到‘数字化作战’,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军魂。”这种变与不变,给予队员们极大的启发,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青年既要掌握前沿技术,更要坚守政治信仰。
通过这一系列探访,实践队成员逐渐领悟到,历史转折点的决胜密码在于始终将“为了谁、依靠谁”作为根本问题,始终保持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作风。队员们纷纷表示,这种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将成为他们未来面对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时的重要精神坐标。

精神赓续:在工业遗产与文化地标中看见传承的力量
广西分队前往柳州工业博物馆与柳州廖磊公馆,这两个看似分属不同时空,却共同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多元表达。前者通过1958年柳工首台轮式装载机与现代智能工厂模型,展现“工业报国”的传承脉络;后者则以青砖灰瓦中保存的中共地下党活动档案,揭示“隐蔽战线”的奉献精神。队员们在对比中领悟到,红色精神不是单一维度的牺牲,而是内涵丰富的践行:它既包含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也包含工厂里的创新攻坚,更包含隐蔽战线的默默坚守。在厦门破狱斗争旧址,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的“5·25”越狱行动展板旁,现代特警演练的VR体验设备,吸引大量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瑞安国旗教育馆内,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的蜡像与数字化升旗仪式,为游客们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道。
实践队发现,红色教育正在突破传统场馆的界限——安丘革命烈士陵园的AR技术让烈士事迹“活过来”,郑州二七纪念塔下的快板说唱《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深深吸引着年轻游客,仙桃流潭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旁的扫码口述史功能,让95岁老兵的抗战记忆触手可及。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明白,文化精神的传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种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共鸣,正是红色教育的深层价值所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过此次重走长征路暑期实践活动,逐梦长征实践队全体队员不仅用脚步丈量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在心灵深处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信仰淬炼。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长征精神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宝贵财富,它所蕴含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为民情怀,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
作为新时代青年和信通学院学子,我们必将铭记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革命历程,将长征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胸怀人民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听党指挥,科技报国”的学科文化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