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教授做客“师说” 畅谈生活中的射频器件

文:张佑华|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19-04-08 09:38:59|

“青年人要有梦想,更要为了梦想敢想敢做,在科研路上求实求真走下去。”王勇教授在“师说”讲座上这样给同学们寄语,鼓励大家立大志,做更大贡献。

4月2日,王勇教授做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第二课堂“师说”讲座,与同学们畅谈射频电路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自身求学科研经历,为同学们的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在信息时代,APP、互联网等,都离不开基本的芯片支持。”王勇教授将芯片比作信息时代的砖瓦,是生活中很多美好“体验”的基础。王勇老师由一块手机的电路板讲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射频集成电路的相关技术,也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芯片的大致作用和生产厂家,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芯片对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王勇老师介绍了自己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士时发表的第一篇ISSCC文章,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当时,国际上刚刚开始展开太赫兹集成电路的研究,太赫兹信号源设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利用倍频器产生更高频率的源信号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传统倍频器电路的效率低。以四倍频器为例,传统方法的理论极限效率为2.9%,实际报道的最高效率为1.1%。作为刚刚读了半年的硕士生,虽然没有过深的理论积淀和经验积累,但王老师敢于挑战自我,基于基本的数电模电理论,提出的新的一种四倍频器设计方法,理论极限效率可达50%。

“一定要敢想敢做,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要敢于挑战自我追求梦想”。就这样,王老师克服了各种苦难,将周围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最终在130GHz频段实现了效率为9%的四倍频器验证芯片,效率提高了近十倍。文章如愿发表在了集成电路领域的顶级ISSCC会议上,成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上第一篇ISSCC论文,新加坡地区第一个发表ISSCC文章的硕士研究生。

在提问环节,王老师强调,“相信自己”并不意味着“盲目地相信自己”,科研需要以大量实验和思考为基础。同学们在科研生活中,首先要真正认清自己,要尊重导师的建议,在科研的方向和具体细节上学会辩证思考。

讲座开始前,学院副院长田广和为王勇教授颁发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导师聘书。“师说”讲座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一系列讲座的举办,旨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对学科前沿、专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迄今为止,“师说”系列讲座已开展六期,感谢同学们的参与和支持,也欢迎更多的老师加入师说,与大家一起分享科研与人生,共同开始学术的美妙世界!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