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7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信仰之光”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团实践队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实践研学,参观红色冕宁纪念馆、“彝海结盟”遗址,通过录制“微党课”视频、演绎情景剧等形式,重温峥嵘岁月,致敬革命先烈,引导青年党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10名成员参加活动,他们均是信通学院本科生第七党支部成员。

图为宣讲团师生在红军文化广场合影
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队师生首先来到冕宁县红军文化广场进行参观。红色雕塑《长征颂》矗立在广场正前方,是广场的主题与灵魂,其人物以长征过冕宁时的红军主要领导人物为原型,雕塑构建独特,将革命历史和峥嵘岁月进行浓缩。八位雕塑人物神情坚毅、眺望远方,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彰显了红军长征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大家来到雕塑背面,仔细阅读《长征颂》文字史料,了解冕宁作为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回溯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块革命热土上留下的深深“红色”足迹。冕宁是中央红军入川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在此建立了进入凉山后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及第一支县级地方武装。

图为宣讲团师生阅读《长征颂》史料记载
重温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
随后,实践队师生集体参观了红色冕宁纪念馆,了解学习冕宁县近代发展历史和伟大长征精神。在讲解员带领下,通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故事,大家详细了解了红军长征在冕宁发生的重大事件,深切感悟着党领导的红军部队与彝族同胞深深的“军民鱼水情”,学习冕宁在科技进步、农业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纪念馆内的诸多藏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红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红军外出证章,镌刻着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纪律性;七七书店牌匾,记录着当时地下党联络工作的艰辛;红军给彝族妇女留下的顶针,见证了民族团结和军民融合的深厚情谊......

图为宣讲团师生参观红色冕宁纪念馆
参观结盟遗迹,体悟团结伟力
实践队师生前往彝海镇彝海村,参观彝海结盟遗址、彝海结盟纪念馆,实地感悟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通过参观讲解,大家详细了解了红军在冕宁境内尊重彝族文化,严格遵守纪律,最终得到彝族群众信任与支持的故事。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在彝海湖畔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结盟、结为兄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重走石达开老路”的阴谋,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纪念馆展厅里展出的刘伯承授予小叶丹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象征着红军同彝胞团结一心的深厚革命情谊。
“信仰之光”宣讲团成员在彝海边录制“重走长征路”主题微党课,介绍彝海结盟的背景与过程,演绎再现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时的场景,集体环海步行2.5公里,体悟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辈。

图为宣讲团师生参观彝海结盟取水点遗迹

图为宣讲团师生进行分享交流
最后,实践队师生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时代青年党员要深刻理解伟大长征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走好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图为宣讲团师生重温入党誓词
据悉,此次实践研学旨在推进大学生“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多样态、实景式和立体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信通学子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新时代的祖国大地上真切感悟真理力量,自觉强化思想淬炼,积极担当时代使命,用奋斗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