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梓源:本科2015级,通信工程专业
踏实做人方能行之久远,他的每一次奖项,每一份才能,都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他是罗梓源,曾获得“荣耀信通”年度十大人物,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作为一名竞赛达人,他囊括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F奖,“萌升杯”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高等数学竞赛特等奖等,他在电子科大这片沃土上收获满满。

学思践悟,方能知行合一
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罗梓源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不断摸索和努力中调整自我。在第一学期的“微积分”半期考试中,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面对全然不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从小就对理工科感兴趣的罗梓源并没有气馁,不肯安于现状的他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最终在期末的时候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不管是大学的课业学习,还是涉猎的其他兴趣爱好,罗梓源都有着自己的学习感悟与心得。他说:“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荒废了学习,更不能轻视了思考。”
一方面,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那时有家长、老师的督促,有高考的压力,大多数人都在被动地学习,而大学里,靠的是自学。对自己自学能力充满自信的罗梓源说:“学习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需要具备的素质是愿意去学。”
另一方面,罗梓源谈到,和学习同等重要的是思考。思考不局限于专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考。罗梓源不仅能够意识到学思结合的重要性,他还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是他能够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原因。
通信工程的专业课,在大多数人眼中往往是枯燥乏味,充满着各种怪异符号的课程。而大二的必修课的数字信号处理更是令人闻风丧胆。罗梓源不仅在这“难为”的课程里没有展现出一点儿“为难”的样子,而且还参加了更高难度的挑战班。挑战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需要在较短的几天里完成课程设计。时间虽然紧迫,但精益求精的他常常在室友都睡了的时候仍熬夜赶着课设。“由于课设的题目是语音信号处理,免不了要自己录音做实验,我经常大半夜发出“a~o~e~”的声音,有时候又吟两句林则徐的诗。倒是把室友们吓得不轻。”罗梓源幽默地说道,“虽然这门课程很具有挑战性,但当你在真正去尝试的时候,它反而变得有趣又可爱了。”
天道酬勤,各项竞赛创佳绩
“我觉得只学好专业课是不够的,所以我在学习之余也会做其他一些事情。”在大一大二的课余时光,罗梓源选择了尝试一些竞赛和小项目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大学的第一次电子设计竞赛让罗梓源真正地开始对电子信息感兴趣,也逐渐地让他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那时他刚刚入校,没有一点编程基础和硬件基础的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队友一起报名参加了电工学院举办的“盟升杯”。甚至为了遵守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不得带电脑的规定,他和队友只能在图书馆的众创空间里用电脑学习和编程。在大学的第一个国庆节,同学都结伴出去游玩的时候,他和队友在图书馆学习有关单片机和C语言的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天他们就能够用C语言写单片机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他们最终制作出了满意的作品,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
数学建模美赛的经历也给了罗梓源信心和惊喜。临时组队的他们在参加美赛前拿过的最好的成绩也只是校级三等奖。经过不断地做训练题,和老师及时地沟通,阅读优秀论文,慢慢地找到了方向。在美赛时,经过综合考虑,他们大胆地选择了自己没有尝试过的E题。通过三天四夜的鏖战,回报他们的是令人惊喜的F奖。
除了这些令人羡慕的竞赛成绩,其实罗梓源也在竞赛的道路上遇到过一些挫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就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在集训阶段并未像准备其他比赛一样付出尽可能多的努力,也没有充分地重视这场比赛。尽管他在校内赛的成绩斐然,平时的训练里也拿过最高分,但最终这名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学生却没有闯进决赛。
“赛后老师还将我当做错误典型来批评,我才更加明白了‘天道酬勤,亘古不变’的道理”。除了由于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小挫折,其实在竞赛这条路上总有些付出了努力仍旧走的磕磕绊绊的时候。“参加竞赛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其实那些也不是特别大的困难。比如有时候我们三个队员都通宵了做电子设计,最后作品仍然没有完成。”
对罗梓源来说,尽管那些日夜被压力充斥,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却始终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除去比赛结果,在这些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的知识,对竞赛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我从未后悔。就算遇到了困难,只要有信心,有斗志,就不会惧怕。”
困难有时候不是来自于比赛,更多地其实是来源于我们本身。“当我感觉到消沉、迷茫的时候,我会放松几天来调整自己,有时候也会读一读书,这也算是一种蓄势吧。”对于罗梓源来说,克服消极情绪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尽可能地调整自我。
“我同学曾经推荐给我一本书,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曾经在迷茫的时候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比赛后,罗梓源感叹道:“大学的竞赛,目的并不在于考察尖端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踏实和勤奋的训练,还是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尽管罗梓源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竞赛和项目上,但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丝毫不受到竞赛的影响。罗梓源谈到:“虽然我参加了一些竞赛和项目,也花了很多时间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上,但是我认为,课程知识是基石,是比竞赛和科研更重要的事情。任何其他事情都是在完成好课业的基础上进行的。”
志愿力量,彰显青年风采
优秀的学习成绩和成果斐然的竞赛只是罗梓源大学的一部分,在大学这个多元化的平台里,他用多彩的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在繁忙的课业和竞赛之余罗梓源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校庆将“遍布九州”的成电学子重新聚集在母校,校庆志愿者们负责接待全球各地的校友,带他们参观新校区的新风采,也为校友们介绍近几年学校的发展状况。罗梓源正是这群热心的校庆志愿者中的一员。在和老校友的接触中,他了解了更多成电以前的故事,感受到成电的包容,也更为自己是成电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作为成电的新生力量,成电给了他更多的可能性,这更加激励着他勤奋学习,为母校添砖加瓦,为通信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除了校庆志愿者,罗梓源还参加了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给他们上课,陪他们做游戏,这些都让自闭症儿童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在帮助和照顾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罗梓源对自闭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感叹道:“自闭症儿童们需要的最多的其实就是陪伴,志愿者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融入社会。一个有人性的人类社会应该去包容他们的存在。”
心有星光,坚定地走在路上
对于“一个青年应该选什么样一个标准做努力进修的根据”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给出了答案:“无论一个人要干哪种事业,都需要四个条件——运动员的体格,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忱,艺术家的胸襟。”
把体格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是各种其他条件的基础。热爱足球和跑步的罗梓源不但重视锻炼身体,认为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还从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让自己在铺满荆棘的路上依然稳步前行。
充满了科研精神和竞赛精神的他,当然不缺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冷静、客观、虚心、谨慎,不动意气,不持成见,不因个人利害打算而歪曲真理。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业者虽不必都是宗教家,却大半有宗教家的热忱。而从事尖端电子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一直是罗梓源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努力地去实践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见得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去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
而艺术家的胸襟,对于罗梓源来说,围棋让他学会巧妙地将科学、艺术、竞技融为一体,千变万化,却又不离其宗。同时阅读也是必要的方式,阅读能够开拓眼界,心怀世界。有艺术家的胸襟,才能彻底认识人生的价值。
罗梓源说:“我正朝着这个方向一步一步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