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龙珍,女,中共党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朱策教授。从事张量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高维信号重建及聚类任务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包括8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一作及学生一作论文9篇。合著专著2本,合作撰写学术章节1章。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7项;创业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金奖并位列小组第一。荣获“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一. 潜精研思 · 极深研几
大四那年因为对电子科技大学刘翼鹏老师的张量基础理论研究感兴趣,她积极投简历,最终成功保研到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刘翼鹏老师的硕士生。但是张量信号处理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领域,它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研究者们需要深入理解线性代数、统计学、信号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龙珍和她的同行们一样,花费了无数个日夜去阅读文献、分析数据、编写和调试代码。每当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她都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和方法,以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科研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进行基础研究时,很多时候成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有时,连续几个月的努力可能只会带来微小的进步,甚至是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这种情况下,保持持续的热情和毅力变得尤为重要。龙珍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坚韧和耐心。她不断地测试新的假设,不断地改进她的方法,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从未放弃。她不仅沉浸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以实践为导向,不断深入研究。龙珍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的低秩张量子空间表示方法,不仅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更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方法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信号估计的有限常数界限,为成像、通信、雷达等高精尖领域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的技术难题,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
龙珍的博士生导师朱策教授形容龙珍的研究经历为“艰苦卓绝”。在答辩会上他感概地回忆道:“当龙珍初探张量领域,面对新颖且艰深的数学理论,她踏实进取不懈努力,也渐渐从迷茫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研究者,激励并带领师弟师妹们共同进步。” 朱策教授最后深情地说道:“她总能沉下心来为自己热爱的领域做贡献,是天生的科研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生代科研人的坚持,也从她身上看到了信号领域研究最纯粹的初心。”

龙珍与朱策教授的合影
二. 内驱并进 · 积微成著
在张量信号处理这一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中,龙珍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每一次挑战过后收获的成就都让她欣喜不已,这也为她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回首科研之路,龙珍认为“内驱力对于研究者们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往往易于自我限定自己的能力,他们实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而内驱力恰恰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不停息的前行中探索未知,深入自我,挖掘潜力,实现抱负。就如鲁迅先生所言:“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谈及提高内驱力,龙珍坚持“行动”和“心性”双开花,既要为感兴趣的事物付诸行动,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修缮和超越自我。
正是因为积少成多,龙珍才能在张量数据处理领域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她共发表了1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篇被认定为ESI热点论文和3篇ESI高被引论文,其中9篇为第一作者及学生第一作者。除了在期刊发表论文,龙珍还积极参与专著的撰写。她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参与撰写了两本专著,并负责撰写了一个学术章节。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总并撰写进了英文专著《Tensor Computation for Data Analysis》中,该书为张量数据处理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她合作撰写的专著《Tensor Regression》更是得到了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教授的推荐,并在其担任主编的期刊上发表。此外,龙珍还与全球张量领域中的7位IEEE/SIAM Fellow和数十位青年科学家共同撰写了书籍《Tensors for Data Processing》,这本书集合了该领域内的顶尖智慧,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龙珍与导师朱策教授、奥本海姆教授的合影
三. 良师诤友 · 递薪传火
缘分让龙珍与刘翼鹏教授和朱策教授相遇。这两位教授不仅是信号处理领域内的佼佼者,也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师。刘翼鹏教授带领龙珍进入了张量领域的大门,定期组织的每月组会和论文分享会,让龙珍能够快速了解当前领域的进展。朱策教授则让龙珍对张量数据研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教导学生深入科研,同时将复杂的研究内容简单易懂地表达出来,鼓励做有标签化的工作。朱策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科研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地影响了龙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解决模态异构的融合难题,她跟随信号处理国际大师、独立成分分析的提出者Pierre Comon教授学习张量计算,提出了具有可靠理论保证的耦合张量分解算法。谈及Pierre Comon教授,龙珍表示,最开始是因为教授主页对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alala Yousafzai关于争取儿童受教育权以及反对儿童迫害的支持,让她感受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相似的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求学中,Pierre Comon教授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龙珍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位良师的悉心教导也点燃了龙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现在她正在准备从事高校教育。
在今年的ICASSP会议上,龙珍与国际著名数字信号处理先驱奥本海姆教授汇报了她的研究工作,教授给予肯定并鼓励道:“You are the future of signal Processing”。在这一刻,和先驱交流并被肯定的成就感激励了龙珍,科研的传承精神也让龙珍感动至深。

四.格物致知 · 践行初心
在龙珍的科研旅程中,我们见证了一位新生代科研人的热情、坚守以及对科研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她不仅在张量信号处理领域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成就,更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惠及医疗、信息等多个行业。龙珍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以及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的精神,都令人深受启发。
龙珍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以技术推动项目应用,参研7项课题,包括3项国家级项目。她提出的耦合特征张量子空间算法成功实现了语音、视频、生理信号的高效融合,这在医疗领域尤其显著。例如,与华西医院合作研发的老年吞咽障碍智能识别系统,便是利用这一算法的成果。该系统使得吞咽障碍筛查不再依赖专业医护人员,每年平均惠及超过1000名患者。此外,她还将张量补全技术应用于视频预处理阶段,助力创业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金奖,位列小组第一。
谈及未来规划,龙珍决心继续投身于张量数据处理的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她将致力于解决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需求,专注于攻克“卡脖子”技术,特别是在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瓶颈问题。 她的目标是推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凝练核心问题、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
龙珍的贡献不止于此。继承她的三位导师的精神,她也积极编写专著,为后继者提供理论介绍和研究指导。她的努力和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誉的体现,更是对民族复兴和科研精神的传承和致敬。

“人生是一片旷野,而非轨道。”这是龙珍自己人生的写照,也是她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与期盼。人生是未知而又广阔的,龙珍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将目光放置于整个研究领域和祖国未来的进步,用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开拓出自己的旷野;她也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此不断努力,诚恳求学,内驱前进,勇攀高峰,成就一番新天地,开拓自我成长收获和祖国发展进步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