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麒:坚韧独立,守正创新

文:信通学院 黄萍、刘心语、王昱霖、耿晨皓、阳訸|图:信通学院| 发布时间: 2024-12-30 09:08:24|

“为人谦虚正派一身豪气,为学求实创新终身不渝”——从一身豪气到一生为学,陈天麒教授在电子信息领域扎根一生,为学好一门课、教好一堂课、做好一项科研,潜心读书,创新思考,实践真知。即使八旬高龄,仍为青年学生们站上讲台,讲述成电故事。

孤独求索

1951年,小学还未毕业的陈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四川泸州桐阴中学,不幸的是,第二年母亲便过世,因两年前父亲去世,从此留下陈天麒孤身一人。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陈老回忆道,“当时桐阴中学是私立中学,没有助学金,学校也住满了,我每天跨越大半个泸州上学和回家,最艰难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后来桐阴中学收归国有,陈老的生活凭着助学金才有所改善。

陈老身上一直有股韧劲,这与他青年时独自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从小热爱阅读,培养了强烈的探究精神和求知兴趣。在同学和老师劝诫陈天麒毕业后就业或考取中专时,陈老说“当时通过自己观察、体会和认识,还是坚定要读书!要上大学!”以至在1957年考大学时,陈老毅然以国家重点大学为目标,成功进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选择感兴趣的雷达专业。自此,陈教授便开启了他自主求知、自立创新的学术生涯。坚持独立思考对他有很大帮助:“对很多理论知识我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许我没有精准记得提出者,但我对其科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图1 7108班全体同学合影(二排左一为陈天麒)

坚守教研

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自身的烙印,1957年正值反右时期,高校招生人数锐减,陈天麒依然靠扎实的基础和顽强的意志圆了大学梦,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大学期间,陈天麒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他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在入学第三年被选拔进入预备教师行列。同年,几所院校开始交换培养青年教师,陈老与4位同事一起前往西电(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修培养。

在这里,陈老遇到两位让他铭记一生的老师,也让他真正开始践行自己“为学求实创新终身不渝”和“独立思考”的科研从教之路。毕德显教授是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重量级人物,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将信息论应用于雷达和通信的研究者。陈老言辞慷慨:“信息论这门课对理论、逻辑、数学的要求都很高,对教学的要求就更高,但毕德显教授的课引人入胜”。另一位是指导毕业设计的杨教授,陈老选了一个美国刚发文不久的“脉冲压缩技术”课题,便开始一边学英语一边做课题。当老师关切地问他怎么不来问问题时,陈老回应道:“做任何事都要独立思考,加上我自己有爱看书的特点,我告诉老师,我自己是在学习的。”陈老将学习笔记及论文草稿给老师看后受到夸赞,该论文也是当年的毕业设计优秀论文之一。

思想的价值及其影响力是成正比的。回到成电后,经过实验室锻炼、课程答疑、批阅作业、试讲等严格的师资培养后,陈天麒正式走上讲台。陈教授对教学质量的执着令人钦佩,“我把每一章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这是一个特殊的思考过程,把章节有关的教材、资料尽数读阅,把章节知识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详细讲解。”

图 2 部分课程讲稿

1966年-1976年,陈天麒坚持开展科研工作。他相继参加研究了大功率扩音系统、雷达数据传输系统、散射通信系统、宽带接收机和超远程警戒雷达等项目。教学中也未曾停止攻坚克难的脚步,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他和教研室主任黄香馥教授一边翻译俄文资料、编写教材、油印讲义,一边给百余名高年级学生开设《高频晶体管电路》课。20世纪70年代,陈天麒成功研制了“无人值守雷达数据传输中转站”,出版了《微波低噪声晶体管放大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述晶体管放大器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的专著。1977年学校新建电子类专业,1979年陈教授调到电子对抗科研室,后半生便投入到电子对抗类研究中。他主持和参与了10多个开拓性的大型科研项目和前沿课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

谦和豁达

抛开事业,我们追溯陈天麒教授的一生——“为人谦虚正派一身豪气”。他的生活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健康的关注。每当放下研究,他便沉浸在书海之中,品读各类文学与专业书籍。他喜欢思考,从小便从书籍中发掘爱好,一生坚持阅读。不仅如此,他还鼓励青年多读书、多独立思考。运动是他生活中的另一大爱好,即使在求学阶段,每天忙碌之余也会花一小时锻炼。回忆起与好友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陈教授脸上洋溢着笑容,“当时生活虽然简单,但都非常愉快” 。即便到了86岁高龄,陈教授仍然身体健康、思维灵活。

图 2 1993年陈天麒(左一)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D.Rutledge教授及其博士生举行欢送会。

陈教授说:“学术无国界,搞学术不能闭门造车。到国外能够开阔眼界,出去看看别人的科研是怎么搞的,要虚心取经,学成回来服务祖国”。1993年,他以高访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回来后根据学习体会调整教学方式。陈教授指导过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有的成长为顶尖学府专家教授,有的成长为国内知名企业高管。陈教授始终保持着对所有学生亲切谦逊的态度,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和生活体会。

陈天麒教授的一生充满了坚持、独立、智慧与成就,“为人谦虚正派一身豪气,为学求实创新终生不渝”——这是陈老一生写照,也是他送给青年一代的精神财富。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邮编:611731 Email: xintong@uestc.edu.cn

电话:028-61830156 传真:028-61831665

学院官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