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56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一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创立;这一年,18岁的龚耀寰怀揣着为科技强国、国防报国而奋斗的梦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为建校的第一批学生。
由于建校时间紧迫,开学时学校尚未竣工。龚耀寰仍记得进校那天下着雨,路上布满了泥浆。上课第一天,没有桌椅板凳,就连教室门都没有修好,老师同学们搭了块木板从窗户翻进教室,立身听讲,伏地笔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龚耀寰更加坚定了求学的意志和决心。当时的课程完全按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的大纲来安排,课程多、理论性强,同学们基础薄弱又缺乏实践,学起来就如同开学那天在泥浆地上行走,艰难摸索,步履却无比坚定。龚耀寰经常和同学们通宵达旦在教室学习,他说:“当时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大家一心想着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同学们都甘之如饴。”
1960年,龚耀寰从雷达专业毕业并留校,不久后被暂派到成都锦江电机厂设计所工作。当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很少,他常常忍着饥饿,鼓起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1962年,在顾德仁教授的支持下,龚耀寰回到成电给学生讲授《雷达原理》课,一讲就是十多年,他对三尺讲台的热情和热爱从未消减。
1966年,龚耀寰所在的科研室承担了一项火箭遥测系统研制任务。当时条件艰苦,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都不成熟,只能使用电子管,还要确保火箭飞行过程中弹上信号可靠发射、地面完成接收各项处理并达到要求。他们反复修改电路和机械设计,经过无数次在成都和靶场的联合调试,终于在1970年达到了指标要求,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火箭遥测系统,为我国火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炽热的爱,只为中国
1979年,邓小平提出派遣学生出国留学,龚耀寰响应号召参加了首批新中国公派留学生的选拔。为突破语言关,他借来留声机日夜练习听力、模仿发音,最终通过英语口语考试,成为了70余名留学生中的一员。当时没有互联网,为了选择留学院校,在北京炎热的6月里,他跑遍了中关村所有图书馆,终于在一份国际信号处理会议的资料中,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辗转多国、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颠簸后,龚耀寰抵达英国,开启了漫漫异国求学路。为尽快融入学习,每月只有158英镑津贴的龚耀寰住进了月租70多英镑的学生宿舍。他省吃俭用,每天只花约1英镑吃饭,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时刻牢记求学的初心——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导师格里菲斯教授是著名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专家,龚耀寰也因此对自适应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方便使用仪器进行研究,龚耀寰申请以当时最新的Intel-8085CPU芯片为中心研发一个软硬件结合的自适应处理系统。当时微处理器刚刚出现,还没有相应的EDA编程软件,他只好用汇编语言一条条编程,在硬件系统上一遍遍实验。经过4个月的努力,终于将系统调试成功。格里菲斯教授看到实验结果后非常惊奇,当即邀请这个自己原本不太看好的学生留下来攻读博士,并承诺为他提供资助和一切研究条件。面对如此优厚的学习条件,怎能不心动?但当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龚耀寰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立志在开拓中国自适应信号处理领域做出贡献。
桃李满载,初心未改
1981年10月,龚耀寰回到成电,为研究生开设了《自适应信号处理》《微处理器原理和应用》《专业英语》等课程。从90年代起,他在雷达自适应信号处理和智能天线领域先后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五年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编著《自适应滤波》《微计算机在实时控制和处理中的应用》等著作四本,合作译著《自适应天线》,《自适应滤波》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8项科技奖励。科研期间培养了众多品学兼优的成电学子,为国家信息与通信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
1982年到2010年,他坚持近30年为研究生授课,《自适应信号处理》每年都被评为优秀课程。英国留学经历让他对印度人爱提问、国人有问却不发声的状况有了深刻反思;五次访问德国,他对德国人严谨不苟的科研传统有了切身体会。因此,他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课间,身边总是围满了想请教的学生。有次,他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忘记了时间,上课铃响便匆忙跑去卫生间,不小心被台阶绊倒,肩部留下了永久性创伤。
从成电建校的首批学生,到如今83岁的老教授,龚耀寰依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关心家国大事,关心成电发展。无论是求学奋斗,还是潜心教学科研,或是退休后担任成电老科协会长,亦或是如今在密码学进行相关研究,他始终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在为电子科大新生讲述“成电故事”时,龚耀寰回想起过去点滴,感慨同学们生逢伟大时代,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时代责,始终怀揣着赤诚的报国心,齐心协力、薪火相传,为中国信息与通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