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见到常亮老师的时候,老师正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专心工作,这就是常亮老师的日常:永不止步的科研和持续不断地努力。
常亮老师长期致力于微处理器及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设计与研究,成功完成了多款芯片的流片工作,其研究涉及高能效计算硬件架构、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存储器和存内计算芯片等领域,担任多个国际会议TPC Member和Session Chair, 担任IEEE TVLSI,TCAS I/II,TBIOCAS等学术期刊固定审稿人。在ISSCC、MICRO、IEEE TCAS-I、IEEE TVLSI等顶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受邀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兴趣是科研的起点
常亮老师一直从事处理器芯片技术的研究,而当谈及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这个科研领域时,他说到:本科时他就对机器人十分感兴趣,比如跳舞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等,并参加了与机器人相关的各类比赛。但在参赛过程中,他发现:那些设计优秀、制造精良的机器人基本都来自进口,核心部件也都是国外的。就在那时,常亮老师便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做出一套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核心硬件。
正是出于这样的决心,常老师在硕士期间选择了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分析作为研究方向,并在读研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了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的设计流程等概念,并对被誉为“芯片产业皇冠的明珠”的处理器芯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为响应当时国家正在提倡的处理器“自主研发”的号召,常亮老师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以兴趣为引,开展对一系列研究工作。参与“核高基”重大专项高端芯片工程任务,并申请加入攻坚组,解决处理器原型设计与验证问题,并随后加入国际处理器知名企业AMD中国,参与顶级通用处理器芯片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回忆起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种种经历,常老师笑着说到,他当时经常开心地写好了一版论文去找导师王丽华教授讨论,但总是被打击地灰头土脸的,因为从技术指标的设定到小标题的表述方式导师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导师对学术上的严谨与细致也深深地影响着常亮老师后来的学术科研和论文指导,而在一次次来来回回的打击、修改、完善后,常老师的毕业论文最终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并作为学院代表上台领奖。常老师说这项荣誉中不仅是自己努力成果的凝结,也包含着导师细心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科研的标准
常亮老师在硕士毕业后并非直接选择深造,而是先投入到了工作中,数年工作经历让常老师具有了工业级处理器芯片设计经验。随着对处理器设计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常老师越发觉得自己的知识匮乏,也意识到了处理器芯片中还有很多可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存储和计算的瓶颈也是可以打破的。于是他重新回到学校深造,在IEEE Fellow 赵巍胜教授的带领下攻坚克难,并致力于将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工程研究最重要的是‘落地’,我们的工程研究成果只有应用到产业需求和国家重大需求中才能够有意义,实践与‘落地’是我们的研究目标,脚踏实地才能够仰望星空”。在成为老师后,常老师也带领自己的学生将其所学应用于实践,比如在2020年,他参与了周军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理信号智能处理器芯片研究,完成了自主研发的“中国芯”,该工作被誉为集成电路“国际奥林匹克”会议的ISSCC接收,实现了电子科技大学在智能处理器领域的突破。
努力和自信是科研的要素
博士期间,常亮老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联合培养,师从IEEE/ACM/AAAI Fellow Yuan Xie教授,其所在的研究组成员多数都来自清华、北大、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学术氛围浓厚,竞争压力也大。
“你要相信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好的时候,想想周围优秀的人”,常亮老师如是说,比你厉害那么多的人比你还要努力,我们要更加努力才行。
“由于团队高手如云,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我刚去读博时常会感觉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合作。后来我发现,你看到高手的强势,也看到自己的弱势部分,越是逃避,便越是落后,就无法改变”。常亮老师说,我们要做到的是不怕差距和竞争,要有自信,踏踏实实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每个个体都具有特色,有自己的长处,常亮老师不断与世界级科学家对话、提问、交流,让自己的知识沉淀越发深厚,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常老师提到,他会很兴奋地与世界级科学家交流和请教一些他想到的问题,这会让自己更加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想他们的经历,对自己是一份激励。例如,常老师在与FinFET发明人Chengming Hu交流后,觉得学术要有传承并且要快乐;在与图灵奖获得者John Hennessy对话后,明白了搞研究不仅要有激情还要善于推销;而和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张益唐教授交谈后,更坚信科研也需要等待和坚韧。

传授是科研的传承
常亮老师在2021年春担任了《物联网片上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授课工作,第一次面对学生走上讲台。“基础知识是根基,必须要打好;前沿知识是方向,同样要重视”。在授课的过程中,常老师致力于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启发式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前沿的知识,使他们能真正地了解、热爱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领域。
对于和研究生的相处模式,常老师说道:我与学生更多的是合作关系,我希望把我踩过的坑告诉给学生,也希望学生能够走一些新的路,但是不要怕踩坑,踩过了一些坑才能够知道一些道理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我也会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逐渐去增强信任,让学生在小组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例如我有一个我觉得还不错的想法,我会让学生独立带领小分队,自由地探索,去自己挖坑和填坑,通过这种方式去慢慢锻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也要提醒他们主动与我沟通,防止闭门造车走了弯路。
对于研究生的素质要求,常亮老师说坚持和毅力是必须的,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有毅力的学生。“现在国家和学校给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研究生同学需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树立起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前进”。

常亮,1989年出生,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2018年分别获北航访学基金及国家公派全额奖学金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分校联合培养。专注于微处理器架构及新兴存储器技术研究,完成多款通用微处理器、智能处理器芯片成功流片工作。研究涉及高能效计算硬件架构、存算融合处理器芯片、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存储器技术等,面向智能感知、智能安全、物联网等应用。成果被ISSCC、MICRO、IEEE TCASI、IEEE TVLSI等领域顶会及顶刊收录,并多次在IEEE ISCAS等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担任多个集成电路领域国际重要会议的组委会委员(TPC member,Chairs),IEEE TVLSI、IEEE TCASI/II、IEEE TBioCAS等国际期刊固定审稿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