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有墨,眼里有光”,用这八个字形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姚佰承教授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代表电子科技大学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青年教授,三十而已的他,以石墨烯为剑,光频梳为枪,一直奋战在光纤光学相关科学探究的第一线。下面便是他从学生到教师,这十几年来的拼搏故事。

砥砺前行,爱国青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佰承始终谨记着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学生时代,他至今难忘两次发生在四川的地震。2008年,当汶川地震发生时,他以一名学生支部书记的身份身赴险境;在2013年雅安发生地震时,他作为党委思政专责,亦在坚守网络阵地。党员的责任担当与深深的爱国情怀,在他面临职业选择的难题时,也帮助他做出了最好的决定。
2018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和博士后在UCLA和剑桥大学求学的姚佰承面临着是否回国工作的问题。回忆起这段往事,姚佰承说到,当时众多英美高校都向他发出了任教邀请,与国内相比,欧美高校给出的条件确实更为优越。而他也明白,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栽培、学校的培养和导师的指导。
就在他迟迟无法抉择时,导师饶云江教授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回到祖国, “回来吧,国家培养了你,现在到了你可以回报国家的时候了!”,在饶教授的鼓励下,姚佰承毅然辞去了在剑桥大学的工作,并婉拒美国多所名校邀请,回到成电任教。
回到成电,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姚佰承也不忘党员的责任担当,担任了学院教工党支部的副书记。他牵头建设了学校第一批“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员教师示范岗”和“师生支部共建小组,而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他作为青年教师联谊会秘书长,代表全校青年教师,在互联网上发出倡议书,号召并力行“工作不停摆、学习不懈怠”,利用海外资源线上加线下筹集抗疫物资、助力教学和科研的有序开展,被评为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科学报国,创新青年
2019年,年仅30岁的姚佰承已经发表了50余篇高水平论文,总引用超过1200次,4次入选国际顶级会议最佳或压轴论文(3次为中国唯一入选)。他在介绍自己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成果时这样说: “石墨烯和光频梳本身都是诺奖成果,石墨烯可调,光频梳稳定,一动一静,二者结合,开出新花,我们做的就是让1+1>2”。
但科研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的,相比于风光无限的成就,姚佰承总是对那些四处碰壁的岁月津津乐道,他讲起在美国联合培养期间,他所攻克的课题难度高、材料少、更没有帮手,而他也只是位“非正编”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在UCLA的前三个月,姚佰承一直在寻找材料领域的合作伙伴,但都遇到了挫折,因为这个选题核心且复杂,许多美国人主导的课题组都婉拒了姚佰承的合作建议。
终于,在Wong教授的支持下,姚佰承得到了UCLA材料化学和微加工权威科学家、华裔教授段镶锋课题组的全力帮助。回忆起这段经历,姚佰承说,“段老师的肯定和支持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终究还是中国人帮中国人,还是1+1>2”。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姚佰承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分谦虚,多次表示这绝非自己的个人成绩,“作为成电培养的学生,能做出这点成绩,得益于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学校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国际化的团队合作”。
2020年姚佰承受邀作为青年科学家,出席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并成为最年轻的分会主席,他说科研带他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让他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致贺词,并和60多位诺贝尔奖大师们,畅谈青年、科学和梦想。在未来,他也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个又一个地应用于国家发展上,并期待和更多的高水平团队合作,创造更多1+1>2的故事。
立德树人,导学青年
作为大学老师,除了科研上的积极拼搏,姚佰承也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2010年,他先选择了留在学校党委开展学生工作,那几年他参与创建了如今全国推广的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并参与编撰了丛书《追寻优秀的足迹》,同时还承办了30多场讲座。

姚佰承教授做客“师说”,畅谈石墨烯之美
十年后的今天,姚佰承仍然热衷于与学生一同进步,他很乐于去到“青年驿站”、“师说”等校园平台,向其他青年老师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科研经验,至今已经主讲了十余场讲座。除了教授的身份,姚佰承还担任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被同学亲切地称作“知心小哥”。姚佰承也对能在跨院系的学生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十分荣幸。

新生骨干训练营班导师见面会
姚佰承很喜欢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特别是导师饶云江教授,在他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饶教授总是能给予他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从那时起他便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像饶教授一样的老师,用一腔热血为更多的年轻人领路。他曾写的一篇网络博客,名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当年的师德师风征文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对于自己招收的学生,姚佰承期待可以和富有激情的同学合作。在看他来,在困难面前具有主动性,在未知面前充满想象力的品质是做学术必不可缺的要素。因为当年姚佰承在报考饶云江教授的研究生时,所选择研究的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并非饶教授的研究方向,而他在相关方面的基础也较为薄弱,但饶教授非常相信并支持他的研究兴趣,并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姚佰承也相信正是饶教授当年的信任和选择成就了他的今天。
“我希望我的学生既有脚踏大地的踏实和耐心,也希望他们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与决心。”怀着这样的希望与理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姚佰承正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撰稿:谭腾
姚佰承,1989年出生,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201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成电杰出学生),2015年-2016年获国家公派全额奖学金资助,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17年-2018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Fellow),2017年至今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光电与光子信息器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Research》,《Nano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CLEO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Google他引1200余次,H因子20。先后获得OFS-22,CLEO-2016,OFS-25压轴论文奖和ACP-20最佳工业创新奖。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和参与项目10余项。担任部委专家成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青年编委和IEEE客座编辑,《自然》子刊等17个国际期刊审稿专家和CLEO等顶级会议的技术审稿人,6个国际会议评议委员或分会主席。